2005年1月5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九版:读图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为了忘却的棚屋
杭州东郊外来人口居室一瞥
本报记者 汪嘉林/文 王志浩/摄

  三堡村位于杭州城东的城乡接合部,那儿既有现代化的娱乐场所也有大片的菜地。村里的人员结构也很复杂,既有当地村民也有外地来杭的打工者。近日,记者得到线索,说好多外来务工者租住在当地农民搭建的棚屋里,而棚屋就建在菜地里或农居旁。
    1月2日8时许,为了了解棚屋“房客”的生活状态,记者到三堡村一探究竟。一过三堡船闸,就看见菜地里有星星点点的矮房子,房前大都晒着刚洗过的衣物,红红绿绿、长长短短,让人觉得有点类似灾区的简易房。
    9点刚过,菜地里变得热闹起来,妇女们捧着大海碗走来走去,还不时和邻居聊上几句。
  踏着被阳光照射后解冻的泥泞小路,记者一行来到一间棚屋前。女主人正在洗衣服,一双手冻得通红,一个小男孩在不远处玩耍。“你好,你们住在这里吗?”记者试探性地向她打招呼。“当然,不住在这儿我们能去哪里呢?”女主人回答。“这样的房子晚上很冷吧。”“那是的,晚上睡觉的时候,风从缝隙里灌进来,棉被盖得再厚都不觉得热,没有办法啊?赚得少,这里便宜啊!”女主人说,“我们是从江西来的,我一直找不到工作,平时就在家里操持家务。全家就靠孩子他爹走街串巷地收废品,赚得太少了。”一旁的小男孩指着屋子叽里咕噜说了一通记者听不懂的土话,大约说的是屋内的糟糕环境。果然,记者看见,房里的地黏糊糊的,似乎一脚踩上去就会挤出水来。而在这个“房间”里,除了一张床和一张四方桌外再也没有其他摆设。在记者看来,住这样的房子除了冷,还存在安全隐患,记者看到的这间屋子,房门也就是竹片编的,稍微弄一下就开了。
  记者沿着一条不知名的田间小路走,发现几乎每间棚户里都伸出一根红色的水管,与电线相互缠绕在空中结成了“蛛网”,搭这“蛛网”的正是盖棚屋的当地村民,这又是一个安全隐患。“那些棚子在菜地中间,没有电和水,我们只有从自己家里引出来,不然缺电缺水,这房子谁要住啊?”一个村民向记者说。“既然这样,那你们为什么还要盖这些棚屋呢?”记者问。“来这里的外地人条件都很差,好房子他们住不起的。”
  隆冬季节,寒风不停地吹,让人觉得这些棚屋在下一阵风中就会应声倒塌。而这边的村民,为了能赚到更多的租金,正在搭建新的棚屋……
  杭州四季青街道办事处的高副主任昨天接受采访时说:“租住棚屋的外来人员冬季尤为多。夏天的时候棚屋内气温高得惊人,基本无法住人,而春秋天蚊蝇又太多。”高副主任告诉记者,其实他很为租住者的安全担心,有些外来人员,由于缺乏基本常识,为了取暖把煤炉提进屋内,最后导致一氧化碳中毒。“去年年底我们已经针对此情况进行了两次专项整治,整治过后情况稍好,但是最近又有所抬头。在今天下午召开的区城管办会议上我将再次提出这个问题,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联合土管、公安等部门对这一城乡接合部所特有的棚屋问题进行整治。”最后,高副主任还向记者表示:“在解决棚屋问题上,我们是应该办,而且是办得了的。”